May 27, 2014

Eleven Madison Park [Part 1]

Eleven Madison Park 室內寬敞明亮

不知道從何時開始,Eleven Madison Park就一直在我的口袋名單裡頭。追本朔源,故事應該從2011年年初講起。當時剛從波士頓搬到紐約,就像從小鎮到城市的姑娘或是劉姥姥進大觀園一般,不止眼界大開,連味蕾都經歷一番驚天動地的變化。原本就愛吃的我,到了紐約像是小朋友去迪士尼一樣,興奮的進入夢想中的樂園。吃飯不只是滿足腸胃和嘴巴,同時也是五感的享受,我深深地在大蘋果印驗了這句話。在紐約不摘個幾顆星,就好像去歐洲不買個名牌包一樣(?),於是我開始留意每年紐約的米其林指南以及各式各樣的美食評鑑,也就是這個時候注意到Eleven Madison Park的存在。

2011年,Eleven Madison Park只是米其林一星的餐廳,2012年連跳兩級,獲得最高三星,至今三年在榜上蟬聯此榮譽!2014年的指南獲得三星的餐廳共有這七家:Le Bernadin, Per Se, Masa, Jean-Georges, Daniel, Eleven Madison Park, Chef's Table at Brooklyn Fare 今年更在全球五十名最佳餐廳評鑑(The World's 50 Best Restaurants)中,從第五名躍升至第四名,這同時也是美國入圍前五十名餐廳中最佳的名次: Eleven Madison Park (No. 4), Alinea( No. 9), Le Bernardin (No. 21), Per Se (No. 30), Daniel (No. 40), French Laundry (No. 44), Coi (No. 49)
(有點傻眼美國廚神Thomas Kaller的兩間餐廳排名都下降了)

說到這次會去吃Eleven Madison Park的契機,實在要好好地感謝我們的鄰居好友YW夫婦,不然我們真的不知何時才有這個機會去。他們兩位也是非常熱愛美食的同好,Y已經嘗試訂兩人位很長一段時間了,但總是訂不到,畢竟它是屬於紐約最難訂位的餐廳之一。在詢問我們的意願後,他積極的為我們四人訂位。終於,皇天不負苦心人!我們訂到了5/18下午五點半的四人晚餐!哇,那刻簡直要普天同慶,喝香檳慶祝了!

在這裡不藏私給未來想要訂位的人一些小建議,根據Y的說法以及我們現場觀察,兩人桌比起四人桌簡直少得可憐,大概四五桌而已,所以想訂雙人晚餐永遠訂不到。如果想訂到位,要在28天前搶第一批打電話預訂,或是像我們一樣,湊到四位或以上,整個過程會簡單許多。

當天,一早就很興奮,早早就在那裡搭配服裝,以隆重的心態迎接我們三星的晚餐。飯前先去餐廳附近熨斗大廈週邊商店走走逛逛,還被店員稱讚說我們穿的很漂亮(look good),可見我們多麼盛裝打扮出席這次的晚餐!距離預約時間還有十分鐘,我們朝餐廳方向走去,果不其然,已經有至少六對人馬跟我們一樣,眼巴巴的等著餐廳開始營業。透過旋轉玻璃門,看見他們正在做營業前的精神喊話。


時間一到,我們就推門進去,第一眼就被餐廳明亮寬廣挑高的空間所震懾。這是我去過室內視野最佳的餐廳了,完全沒有柱子阻礙視線,非常大氣的一個空間。侍者溫暖的歡迎我們到來,引領我們進入吧檯區等候餐廳一切就緒。我們點了調酒一邊欣賞室內的裝璜,很喜歡裡面用Madison Square Park週邊景色的畫作裝飾,不僅符合主題又有室內室外空間連貫的整體感。我點了soft cocktail The Madison Parksider (cucumber, lime and sparkling mineral water),清新又冰涼。


被領到座位後,沒有給我們Menu,反而發給我們每人一張神秘的小卡。小卡上有Eleven Madison Park 四個標誌,各代表了櫻桃草莓芹菜和咖啡,侍者請我們各選了一個標誌然後撕下來放在餐桌上,依每個人選定不同的特殊口味將會在一道甜食和一道鹹食中出現。我選了草莓,C選了咖啡,Y和W則分別選了草莓與芹菜。之後詢問完是否有食物過敏或是不吃的食物,就大抵決定了我們今天晚餐的方向。(因為W不吃牛羊,所以她的主餐是鴨肉,而我們其他三位一致同意選擇另一個主餐羊肉)

???我頭頂冒著問號,真的沒有菜單嗎?第一次吃這種Tasting Menu卻沒有菜單的餐廳,經歷這種特殊的點餐方式,期待又忐忑的心情與閉著眼睛吃晚餐不相上下。我想,這頓晚餐肯定是奇妙又特別的味蕾冒險吧!

4 comments:

  1. 我也好想去吃!!
    但是荷包太小啦

    ReplyDelete
    Replies
    1. 等你來我可以帶你去吃比較便宜的三星好料!

      Delete
  2. This comment has been removed by the author.

    ReplyDelete